紓緩治療是甚麼?香港紓緩治療的轉介流程

發佈日期:
2025.2.11

面對生命的終點,如何讓患者在尊嚴與舒適中走完最後一程,是每個家庭都需慎重考慮的課題。紓緩治療(Palliative Care)正是為此而設,旨在為晚期病患提供全方位的照顧,減輕痛苦,提升生活質素。本文將深入探討紓緩治療的定義、服務內容、香港的轉介流程,以及在家離世的選擇,期望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實用資訊。

甚麼是紓緩治療?

紓緩治療的定義是一種專業的醫療護理,旨在為患有危疾重症的病人和家屬提供身體、心理、社交和靈性的治療。其目的是改善病人的生活質素,協助他們更安詳地走完人生的最後一程。紓緩治療的服務範圍廣泛,涵蓋以下方面:

  • 身體照顧:紓緩病人身體上的不適,如疼痛、氣促、嘔吐等,預防及醫治併發症,提供全面住院、日間和家居護理,改善病人活動能力,保持病人自我照顧能力。
  • 心理支持:提供病人及家屬心理上的輔導,紓緩心靈上的困擾,分擔病人內心的孤寂和恐懼,促進病人、家屬和醫護人員之間的溝通。
  • 社會支援:安排實務支援,包括經濟及社區援助等。
  • 靈性關懷:協助病人尋找生命意義和心靈上的安慰,為有需要的病人和家屬提供各類宗教服務。
  • 哀傷輔導 :病人臨終及去世後,給予家人安慰和輔導,幫助家人渡過哀傷的日子。

紓緩治療的服務對象不僅限於癌症患者,還包括其他長期病患者、患有嚴重慢性疾病的病人,如心臟衰竭、慢性肺病、腎病、肝硬化或腦部/神經的慢性病等。

由醫管局提供紓緩治療服務的醫院一共有15間:

  1. 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
  2. 律敦治及鄧肇堅醫院
  3. 葛量洪醫院
  4. 瑪麗醫院
  5. 香港佛教醫院
  6. 聖母醫院
  7. 靈實醫院
  8. 基督教聯合醫院
  9. 明愛醫院
  10. 白普理寧養中心
  11. 北區醫院(寧養中心)
  12. 屯門醫院
  13. 伊利沙伯醫院
  14. 東華三院黃大仙醫院
  15. 瑪嘉烈醫院

這些醫院為患有危疾重症的病人和家屬提供身體、心理、社交和靈性的紓緩治療。透過專業團隊,包括老人科專科醫生、護士、醫務社工、臨床心理學家、物理治療師、職業治療師等,以綜合服務模式為病人及家屬提供適切的紓緩治療服務,目的是改善其生活質素和協助病人更安詳地走完人生的最後一程。

香港紓緩治療的轉介流程

在香港,紓緩治療服務主要由醫院管理局(醫管局)轄下的多間公立醫院提供。若病人有意接受紓緩治療,需經歷以下轉介流程:

  1. 醫生評估:主診醫生需診斷病人的疾病已進入晚期階段,並評估其適合接受紓緩治療。
  2. 提出申請:病人可主動向主診醫生提出接受紓緩治療的意願,或由主診醫生建議病人接受紓緩治療。
  3. 填寫轉介表格:主診醫生需填寫紓緩治療轉介表格,並隨附病案摘要及有關文件。
  4. 提交申請:將填妥的轉介表格遞交至相關醫院的寧養紓緩服務中心。
  5. 會診評估:紓緩治療部門收到申請後,會安排專科醫生及護士進行會診評估,了解病人的情況和需要。
  6. 提供服務:根據病人的情況,提供適合的紓緩治療方案,如住院紓緩治療、門診紓緩治療、日間紓緩治療、家居紓緩治療等。

需要注意的是,紓緩治療的轉介需由主診醫生進行,病人或家屬應主動與醫生討論相關事宜,以確保獲得適切的服務。

在家離世服務的選擇

對於一些病人和家屬而言,在熟悉的家中安詳離世,可能比在醫院更具意義。在香港,公立醫院並不提供在家離世的上門護理服務,家人需要聯絡有關提供在家寧養服務的機構,讓病人可以在家中接受照顧,直至生命的終點。

一般在家善終服務通常包括:

  • 家居護理:由紓緩治療團隊或醫生定期上門,提供醫療護理、藥物治療、症狀管理和心理支持。
  • 家屬支援:為照顧者提供培訓和支援,協助他們應對照顧過程中的挑戰。
  • 緊急支援:提供24小時緊急聯絡渠道,確保病人和家屬在需要時能夠迅速獲得協助。

選擇在家離世需要周詳的計劃和準備,包括:

與醫護團隊協調:確保家居環境適合病人的需要,並安排所需的醫療設備和用品。

法律和行政程序

在香港,病人若選擇在家中離世,家屬需要熟悉相關的法律程序,以確保病人的離世後的文件能夠順利處理。當病人於家中離世時,家屬應遵循以下步驟:

1. 聯絡主診醫生或家居紓緩治療團隊

  • 如果病人已有醫生跟進其病情,並且已確定患有不治之症,醫生可到家中確認病人死亡,並簽發《死亡證明書》(Medical Certificate of the Cause of Death, MCCOD)。
  • 如病人未有醫生跟進,家屬需要通知警方,警方可能會安排法醫檢驗,以確定死因。

2. 登記死亡

  • 家屬需攜同死亡證明書,前往香港入境事務處辦理《死亡登記證》(Death Registration Certificate)。
  • 根據香港法例,死亡應在發生後的24小時內向當局通報。

3. 安排後事

  • 家屬可聯絡殯儀公司,安排遺體運送、喪禮及火化或土葬事宜。
  • 部分機構如 香港扶愛會賽馬會安寧頌,亦可提供專業建議與支援。

這些法律與行政程序雖然繁瑣,但對於家屬而言,若能事先做好規劃,便能讓病人以最尊嚴的方式離開,減少突發狀況帶來的不便與壓力。

紓緩治療的社區支援與未來發展

隨著人口老化及公眾對臨終照顧的需求增加,香港的紓緩治療服務逐漸發展,並擴展至社區層面,使更多病人能夠選擇在家離世。除了醫院提供的紓緩治療服務外,以下幾種社區資源亦能提供幫助:

1. 社區紓緩服務

  • 由醫管局及非政府機構提供,專業醫護團隊會上門探訪,為病人提供藥物管理、症狀控制、心理支援等服務。
  • 一些慈善機構如 仁濟醫院安寧服務賽馬會安寧頌計劃 亦有提供免費或低收費的家居紓緩護理。

2. 義工與心理支援

  • 一些紓緩治療中心會安排義工探訪病人及家屬,提供情緒支援,並協助家屬應對照顧壓力。
  • 部分宗教及社福機構亦設有臨終關懷服務,協助病人與家人面對生死議題。

3. 善終規劃與生前決策

  • 香港政府及醫療機構近年提倡 預設醫療指示(Advance Directive, AD),讓病人能夠預先決定是否接受心肺復甦術(CPR)、插管、急救等醫療措施,以確保個人意願被尊重。
  • 持久授權書(Enduring Power of Attorney, EPA) 亦可讓病人在意識清醒時,委託親友代為管理財產與醫療決策。

這些社區支援與未來的政策發展,讓病人能夠獲得更全面的照顧,也讓家屬在陪伴病人走完最後一程時,能夠獲得更多專業援助。

相關文章

學員「院牧須知」培訓

是次培訓目的是希望讓學員更加了解前往醫院探病的流程,由黃承香牧師主持並講解。培訓

Scroll to Top